当电话只用来取快递、短信只用来收验证码,运营商如何坐得住?
近期,运营商联合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各种优惠电话卡频繁出现在互联网用户的视野中。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的动作尤其大。其跨行业合作的互联网公司囊括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京东等各大巨头。
这些电话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惠的流量。比如,相关互联网公司旗下的手机app可以在无Wi-Fi情况下免流量使用,除此之外的流量价格一般都在1元500M左右。
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实现跨行业合作,是缓解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尴尬处境的一大步,很可能也是质变的一步。
运营商质变的一步:寻求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运营商在传统语音通信时代的霸主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凭借着语音等核心业务在市场中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只要用户增加就意味着盈利增加。
大约从2008年开始,移动通信的人口红利阶段逐渐走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曾经只在行业内争争老大做的运营商们突然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暴击——OTT企业。OTT的说法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不过它的确是运营商所面临的窘境之一。
OTT是“over the top ”的缩写,来源于篮球运动,有“过顶传球”的意思。它主要是指互联网公司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时,仅利用了运营商的网络,却跳过了它提供的通信业务。因此运营商在这里只充当运输管道的角色,却无法触及管道运输中的价值。
运营商的传统优势业务已经在移动互联时代失去生存根基。也许还有人会怀念煲电话粥、敲击键盘发短信的时代,但那些都已是被束之高阁、专供怀念的所谓“情怀”,人们沟通的中介早已变成了社交媒体中的文字、语音甚至表情包。
传统业务日薄西山,新的“管道”角色也日渐被倾轧。比如迅雷等下载服务商提供网络收费服务、国家给互联网公司下发虚拟运营商牌照。现在,运营商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它们是否甘于做管道,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不能主导管道。
除却以上各种危机,运营商的国企基因也使其肩负着“让用户免于流量恐惧”的社会责任。早在2015年,总理就公开指出过我国基础电信公共服务落后,网费贵、网速慢等问题,各大运营商都针对此作出了诸多让步政策。流量月底不清零等小调整惠及用户,近期,长途费、漫游费的取消也即将成为现实。
现在,运营商谋求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它仅仅以合作推出流量优惠卡的形式崭露头角,但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质变的一步。运营商在后向付费模式的探新上一直犹豫不决,如今已经有运营商开始敏锐的察觉到其重要性。当后向付费模式成为主导业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新阶段也就随之到来了。
互联网公司:跑马圈地、巩固城池
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联合推出电话卡的直接目的在于挖掘用户价值。什么样的用户能够迅速关注到新推出的电话卡业务?并且被流量优惠所吸引而毅然更换电话卡呢?
他们必然常用手机上网、对流量有巨大需求。这也意味着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所收获的用户是互联网的深度使用者,附带着深度的挖掘价值。
对于这些深度用户的争夺,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公司,数据意义、经济意义都很巨大。
运营商可以借此举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同行争夺新用户。比如,有些用户可能因为流量套餐的吸引力转从中国移动用户成为中国联通用户。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公司。
免流量使用互联网公司旗下的手机app可以有效的提高固有的用户粘性;与此同时,在使用了相关优惠电话卡的前提下,用户会在同类手机app中优先使用主导互联网公司的应用,这也间接开发了新用户。
互联网公司当然可以借此归拢用户,并且更好的拓展和开发自身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然而这也意味着垄断的加剧。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垄断着中国互联网产业。当巨头公司凭借优势和运营商强强联合,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弱者益弱,强者俞强。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份额会减少,想要分一杯羹愈发艰难。
流量是正常人生活的血液啊。
现代人多为资深手机控,在脱离Wi-Fi环境的情况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每天打开无数次;支付宝、高德地图、滴滴出行、摩拜单车这些城市生活应用,出门常备;看直播、玩手游这些休闲活动,实在常见。
套餐内流量可能半个月就早早用完,套餐外10块钱100M的流量刷一会微博就见底了。尽管更换手机号意味着各种重新绑定,这类用户仍会对运营商联合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流量优惠电话卡,趋之若鹜。
除了流量这种看得见的生活福利,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的强强合作,也会更好的勾勒用户画像,并为其提供更优质和人性的服务。